王献之 (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佐秦灭六国,后为赵高构陷,腰斩咸阳。著有《仓颉》七篇,已佚。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
《中秋帖》,长28公分,宽12公分,为王献之尺牍草书。因原帖于“中秋”前有“十二月割至否”六个字,又名《十二月帖》,后这六字割失。该帖前后皆有缺文,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两行十字,现有三行二十二字。原帖前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题签“大令《十二月帖》”六个字。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畅快淋漓, 结体上具有俊爽流暢的感觉。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应是王献之在草书上创造的狂草“一笔书”,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为唐代狂草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
徐渭 (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中年以后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幂僚,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多所筹划。后胡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入狱,徐谓一度发狂,晚年生活贫苦,以卖书画为生。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丰富,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在作品中,经常题诗题句,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他的写意花鸟画,继陈首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唐伯虎笔下的艳图组图 | 唐寅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我从小就读过“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这个故事真是脍炙人口,不过我长大了才知道这个故事是后人编出来的。可是,唐寅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印象在我脑海中永远抹杀不掉,而且知道他遗留下来的书、画现在已成国宝了。
恽寿平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又号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瓯香散人等,江苏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生坎坷,饱经困苦,他幼年聪颖玲利,遭遇战乱,与兄皆被俘,与父亲失散,后遇灵隐寺方丈相救,才得以与家人团聚,归家后,发奋读书学画。经刻苦钻研,于古文、诗词、书画无不精擅。他崇尚气节,誓不应科举,少时的忧患,留下深深的创痛,一生未尝忘情。
清初著名画家王原祁幼承家学,随父学画,功力深厚,曾大量临摹黄公望、董其昌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康熙年间他供奉内廷,任书画谱馆总裁,《万寿盛典图》总裁、负责编纂《佩文斋书画谱》,鉴定古今名画,使其声名大振,追学其风格者甚多,以他为代表的“娄东派”统治了当时的中国画坛,并几乎影响了整个清代山水画达300年之久。王原祁的山水画以干笔重墨、浑厚华滋著称。他所作之画下笔沉雄,元气淋漓,自称笔端“金刚杵”。其作品的特点是“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弥厚,实而弥清”,其风格“中年画风秀润,晚年益趋苍浑”,在“四王”中他是最见功底的。 |
内容分类
Digg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