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笔墨
时间:2007-09-17
所属栏目:书画理论
点击:4851次
论笔墨
作为东方艺术的主流,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山水画,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留下痕迹,那就是笔墨。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自有山水画以来,它就处在中国画的中心地位,有关的画家、作品、理论以及笔墨创造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朝唐志契曾说"画中惟山水画最高尚"。此语虽有些过激,但反映了人们对山水画地位的认可程度。B-M5R/jO:HC
山水画在创造性地表现自然时,是凭借了作为语言的笔墨结构而立意为象的。对笔墨结构的探索和研究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内容。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使我们明确了笔墨的概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笔墨结构本身,因为墨在表现自然的同时更是抒发情感、意念、精神的手段。山水画笔墨结构的形成、发展是与山水画的整体发展同步的(但笔墨本身也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且每一种笔墨结构的形成,都与特定历史文化的积累有关。
在唐朝,五代之前的隋朝,山水画创作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笔墨造型为主体的山水画模式,但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基本上属于草创时期,也是人们把对自然的认识转变为一种理解表现的必然阶段。所以从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看,其表现技法上以勾勒为主,相对来说,皴、擦、点、染较少,笔墨尚欠纯熟;笔墨形态从本质上没有脱离实用,并且受自然束缚较大,这样就使作者的内在情感得不到很好的表现;技法的简单导致表现的力不从心,画面有轻薄飘浮之感。
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外交活跃,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时因画家生活范围的扩大带来了山水画表现领域的拓宽,尚欠纯熟的技法语言已经无法满足表达情感的需求。于是经过画家反复锤炼和不断探索,终于建立了山水画的两大风格种类,即青绿山水和水墨渲淡(还可以称二者为工笔山水、写意山水)。这时的笔墨意趣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笔墨受到重视。工笔、写意这两种风格种类的建立为今后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基础。S+o P5lm,m;p1Bx{
宋朝经济发展较唐代虽有不如,但是朝廷对文学艺术的重视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徽宗赵佶对中国画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能写善画,他还建立了画院。这时中国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一是水墨山水画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以及南宋四大家的刘、李、马、夏;二是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在多勾勒少皴擦的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度,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以荆关、董巨、李郭为代表的三大流派,构成了山水丰富的笔墨传统;荆浩多画太行景色,他的表现技法多从造化中来,强调对真山真水形质神貌的再现。并以"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为主要理论依据;关仝多以秦岭、华山为表现对象,用笔雄健,气势峭拔,所画山川奇伟、大气磅礴;董源、巨然的山水创作或用繁密的胡椒点,或用披麻皴染,多表现江南山水,并且设色浅淡,使江南山水在他们的笔下草木丰茂、水气蒸腾,笔墨自成一格;李成、郭熙以擅于描绘西北高原著称,画中多有丘壑,造型浑圆,作树多呈蟹爪状,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特点,他们用笔墨营造了"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审美空间。:L~U yu3OT%P ed
我们从这三大流派的形成可以看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环境,必能造就画家不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而这些手法和风格又无一不是经过反复研究、探索才建立起来的笔墨规范。所以笔墨对中国画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刘、李、马、夏在荆、关、董、巨之后创立"水墨苍劲"一格,并在全景式构图基础上创造边角取景入画方法,使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有了新意。米氏父子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米氏父子作画以水、云、山为主要内容,技法上将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等并用于一体,神奇莫测,把笔墨运用和笔墨境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丰富了写意山水的审美境界。
我们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发展可以看出:一、山水画创作繁荣昌盛,理论研究深入圆满;二、山水画两大风格的发展迅速而平稳。宋代的青绿山水在继承李思训父子青绿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水墨渲淡等优秀传统技法,使这一时期的青绿山水不仅避免了繁琐纤弱,还在体现精工细巧的同时具备了雄伟大气的特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此之后,赵伯驹、赵伯骕继承了王希孟"工整细致、精笔妙色"的笔墨特点,但又不乏粗犷和浑厚。元代造就了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大家,他们把山水画的笔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N`2JW#u
从唐朝、五代、北宋、南宋直至元朝的山水画发展史看,脉络是很清晰的。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我们还可以从这变化中看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每一变化,都主要反映在笔墨上。谢赫曾提出了"骨法用笔"的原则,《古画品录》中又有"用笔古梗,动笔新奇"之说,后来还有了"善笔者多骨,不善者多肉"等的说法。从宗炳的"横墨数尺"、王维一"夫画道,水墨最为上"到黄公望的"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涂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有描法,谓之有笔",直至石涛的"一画"论,所反映的都是笔墨的变化和笔墨的重要作用。由于元代画家对宣纸的大量使用及绘画工具的变化而使得水墨画大兴,并推动笔墨技法向更加精湛纯熟的方向发展。荆浩《笔法记》中曾云:"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而我要说"水墨画盛,兴我元代",因为那时的画家对驾驭笔墨和对笔墨形态的深入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sri6W T b K!t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