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
??中国书画装裱格式分为卷、轴、屏条、册页、对联、扇面等。
??中国书画的装裱起源很早。古人喜用屏风,屏风画也需装裱才能帖上屏风框架。秦汉时的屏风就是经过裱褙的。后汉书记录,汉恒帝时有《列女屏风》等。当时都是用粗的麻纸、布或帛等在书画背后复裱一层以起加固保护作用。后来,因旧屏风上拆下的书画,需要保存,就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装裱。装裱书画既为了保护,又为了给书画以美观的装潢。但古代书画华美的装潢还有另一层意义,对帝王而言,是为了显示其威仪。秦代就提出了"上者不美,不饰,不足以一民"的说法。
??至唐代李世民时,据《唐六典》记载,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秘书省有装潢匠九人,专职官方装潢。而且,装潢形式也有严格规定,《名画猎精录》中记述:"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皆用白檀香为身,紫檀香为首,紫罗褫织成带,以为官画之标志。"当时日本派使臣来我国学习书画装潢,唐太宗亲自指定张彦远对他们教授,可以说,日本现今的书画装潢,表现的应是唐代的制法。
??宋代往往有画意不全的绢本立轴,是因从屏上拆下再装之故,也有边上注有某画第几幅等字样,说明是残缺屏障改装的。
??北宋时对装潢十分重视,装裱师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北宋有"文思院",设六种待诏,装裱师即为其中之一,列入正式的官职。至北宋宋徽宗时,在画院中将装裱师设为提举官,同时颁布了正式的装潢格式。
??宋代装裱格式十分严格,据宋高宗《翰墨》志记载:"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术锦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绍兴御府时,除了对装裱外表有严格规定外,还对具体操作技巧订有规章制度。
??宋时民间装裱之风盛行。由于装裱师位列官职,所以,装裱是一件近乎风雅的事,比如米芾、王诜等,也都兴致勃勃地清洗、装裱、修改自己收藏的书画。就此,米芾在他的著作《书史》和《画史》中,都有记述。
??书画装裱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轴
??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立轴画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根据建筑物高低、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① 一色镶边框的"天地头"用同一浅色绫绢挖嵌或镶成,不用"惊燕"。
??② 二色裱由"圈档"、"天地头"、"惊燕"组成。"圈档"随画心配色,"惊燕"与"圈档"颜色相同,"天地头"用蟹青、古铜等较深颜色。
??③ 三色裱与二色裱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颜色比"圈档"较深,"惊燕"色彩有别于"副隔水"("三色裱",是在"天地头"和"隔水"之间再加一层绢或绫的裱,故有三截。中间加的一截称为"副隔水")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