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琦_名家拾遗_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您的位置: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

改琦

时间:2008-06-22   所属栏目:名家拾遗   点击:1442次

改琦
自唐以降,为女道士鱼玄机画像的画家并不多。对于一个文才出众、相貌美丽、却又是命运乖舛、生性放纵的历史上又颇有微词的女人,该如何通过绘画来表现?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

  鱼玄机,原名鱼幼薇,字慧兰,“玄机”她是出家后的道号,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改称为元机。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3年)出生。她幼年时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十一二岁就已经在长安文坛显露文名。流传至今的那句民间俗话“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就出自于她的《寄李亿员外》长诗。

  《全唐诗》收录她的诗作四十多首,《北梦琐言》、《唐才子传》以及历代的许多民间传说中都有对她的记述。她的父亲一生不第且谢世较早,她和孀母靠着给附近的青楼女子做些针线活计勉强度日,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经常到青楼来的著名文人(唐代的文人墨客,把优游于青楼瓦舍当成是一种文人的雅事)。其中,她接触最早、交往最深的是诗人温庭筠,往来之间,二人多有唱和。后来,经温庭筠的引见,鱼玄机认识了李亿并做了李亿的偏房,终因李亿原配裴氏所不容,最后只得避于道观中。也许是因为婚姻的不幸与从小所接触环境的影响,她在生活上开始变得恣情纵欲,放荡不羁。终因妒而生恨,把她的侍婢绿翘杀死,最终获罪问斩,时年26岁。

  改琦不愧是一位人物画大家,他选择了一个新奇的视角,别具匠心地演绎了这个人物,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张《元机诗意图》。画面的右上方有一处题识:“元机诗意,秋室老人(余集,清代画家)有此图,今在荛圃处。乙酉初夏,七芗改琦并记。”这段文字说明,改琦是在见过秋室老人画的“元机诗意”图后才创作了这幅画的。既然是新作,就要既忠实原作又要有所区别,呈现出自己的风格,这无疑又给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乍看该作,似乎没什么出奇的地方,只不过描画了一个在椅上静坐的女子。她体态匀称,衣着淡雅,神态静穆,面无表情。然而,这种“神态静穆”、“面无表情”的特殊情态,恰恰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画中元机安静地坐在藤椅上,低头垂眉间若有所思,是忧虑?是哀怨?是在思慕故人?这些感觉让观者凭借着对鱼玄机生平的了解任意遐想……可以说,改琦的这件作品只完成了一半,另外的一半——画中人物的情绪与思想,是由观者在欣赏作品同时所产生的遐想中完成的。至于对画中人物是褒是贬,是喜是恶,只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幅画中的人物造型既简洁又准确,用笔流畅,线条灵动自然,沉稳爽利。画面以冷色调为主,素雅之中显现出一种凝重的氛围。局部色彩虽然浓重,但没有丝毫的火气与庸俗,因此没破坏整体设色淡雅宁静的基调。作者没有给人物过多的装饰,发髻上没有太多的首饰,身上也没有太多的点缀,脸上更没有过多的脂粉。对于画中的主角处理的似乎简单,却对画中的“配角”——那把用酸枣树的枝干雕琢成的椅子,不厌其烦地精描细绘,精心地勾勒晕染,把椅子的结构造型与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否有些喧宾夺主?不是!正是有了“配角”的繁,才更突出了“主角”的简,这种别具匠心的衬托效果正体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改琦(1773—1828)字伯蕴,一字香白,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玉壶山人等。清松江府华亭县人。先世是新疆维吾尔族人,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在松江任武职,乃入籍华亭县。工书法,能诗,尤精于长短句。天资聪明,少年时得明代唐寅、仇英的人物画作,遂潜心临摹,尽得其妙,以善画仕女著称当时。代表作有《红楼梦》人物图像50幅,共绘55人,成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并题有诗,名曰《红缕梦图咏》,为后世所推崇。著有《玉壶山房词选》(2卷)、《茶梦庵随笔》(2卷)、《砚北书稿》(1卷)等。此作绢本设色,纵99。3厘米,横32厘米。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