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默默 清丽幽香
郑亚林中国画艺术漫谈 —— 李美娟/文
前日偶得闲暇与道友亚林先生论画,使我受益匪浅。虽说是绘画同行,但很少提及画理,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科班出身的中青年画家、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虽然有不少社会活动,
但近几年在画艺、画理的学习与理解上更是日益精进,对中国花鸟画研究的至深、至微,以及他这种孜孜不倦,好学深思的治学精神令我钦佩不已。他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核融入了国画创作当中,使他的画作更具有了一种“文人气”。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对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评价,而在今天的画家郑亚林身上同样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亚林借鉴并发扬了古诗人山水画和诗歌意境互渗的创作传统,总结出了自己独到的一套创作方法论。细观他的画作,生趣盎然,顿时灵动起来。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气使观者有一种置身其内的感觉。足现画家笔底之功力。同样蕴含了中国文化之中的阴阳相生的理念。这就会使人们在欣赏他的画时,如同读古人的诗一般。在他的画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微风飘落满山绿,角隅之间片片红”的初春之景。仿佛又能置身于“繁花渐欲迷人眼,雀立枝头饱尽欢”的阳春花海之中。他将诗的朦胧与画的昭彰天衣无缝的融汇在了一起,给观者提供的是一次崭新的审美体验。也让观者体会到了他的作品与诗歌是在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叠映。
亚林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准则,他认为艺术创作首先要认清本位,传统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没有很好地继承,那怎么还能谈得上发扬的问题?传统要继承,发扬要继续。发扬什么呢?言简意赅的讲,就是发展“文化内核”、“人文精神”。中国画几千年传承,就是靠它。在中国艺术中诗与画是最接近的,它们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在美学上,它们对所要描绘的、展现的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趋同的。
作为实力派的中青年花鸟画家,他自幼秉承家学,系统学习绘画,多年来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不断走着创新的道路。亚林的花鸟画是独特的,或浓艳而不媚俗,或疏淡而不纤弱;没骨的花头挺而有姿,飘忽的枝干曲而有力;叶带风,点含雨,疏密有度,苍润合理;追求气势而不空洞,率意用笔却点划周到;有超生活的真实,是文人画的精神;常谦学问不高却远胜庸俗;款穷而不碍丰富,笔乱而满畜清风。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使他接触了很多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这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创作方向。在接受他们教诲的同时,不忘到自然中去体验生活,通过大量写生,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画艺,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近而达到“借古而开今”的目的。任何一个新的画派,新的风格和新的技法产生,都是融前人之法,师自然之造化。亚林学习绘画是从传统入手的,临摹了大量的前人绘画,在师古人的同时,不仅“搜尽奇峰打草稿”,突破古法,外师造化,同时还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营养。欣赏他的花鸟画,就如同读诗篇。
各种艺术创造中呈现的所谓“美”,不论其通过何种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相通的一面。这种由水墨形式所构成的艺术载体,从来就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和诗意的建构。对此,郑亚林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充分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郑亚林的作品营构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花鸟意境,这是他强化结构与秩序等主观因素的动因。其特点是形式上讲究秩序和结构,精神上追求表达意境。秩序感和结构感强烈是画家对主观感受和形式语言的双重强调、双重提炼的结果。郑亚林不拘泥于自然景象的刻画临摹上,而是像音乐家把自然之音转化为音符排列一样,使作品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景、格、情兼具,情与景交融,欣赏者从中看到自然之外的另一个自然--心灵化、理想化的自然。
郑亚林深谙中国画综合文化修养是一种人格和生命修炼的道理。他非常注重其他方面学养的积淀,文学、历史、地理、戏剧、戏曲、等等都是他爱好中的一部分。尤其于书法用功颇勤,这保证了作品线条的质量品格。将线的骨力渗透到作品中,避免了薄和弱。线做骨架,骨架弱则瘫软无力,骨架到位则富于神采;墨做骨肉,血肉单薄则孱弱乏味,血肉丰厚则充盈饱满。笔墨统摄画面的意境和神韵。郑亚林还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水彩、水粉画基础。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培养和提高传统中国画的写意能力和西画的写实造型能力。前者他依靠临摹古人、全面提高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文化修养获得,后者则靠写生和色彩训练培养,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在维护和保持讲究笔墨语言的传统文人画的高雅情调基础上,关注中国画语言的时代性,开拓它的表现题材,丰富它的表现能力。
传统中国画历来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是写生,“ 得心源”并作为语言符号体现在作品中是写意。综观郑亚林的作品,是“外师造化”、“心师造化”传统审美命题在传统与现代艺术语境中新的诠释,其表现手法细谨中见洒脱,精致中见豪放。他把花鸟形象和人文笔墨意趣融合为一种精确的表达,既有浓笔大墨,也有轻妆淡抹,胸臆的创构,了然在目。 欣赏郑亚林的书画作品,感觉他在生活自然和形式语言 的对接与结合过程中确立了富于诗意与秩序的形式美感,在造化和心灵的相互涵养中寻找自我,在平凡自然中掘发出诗意和情趣,营造了一个繁花似锦而又空灵超逸的花鸟意向世界。
他热爱生活,足迹遍布全国,画了大量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坚信没有生活的作品是不能感动人的。大器晚成 厚积薄发才是潜力的表现,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笔墨情趣的表达上,也领略了画家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优秀艺术才华。花鸟画家郑亚林,多年来孜孜不倦在艺术实践中致力于这一传统画种的诗意语言与形式美感的升华,以营造一种清新优雅而又温馨蓬勃的美感气息,给人以审美愉悦,并折射出浓郁的“笔墨当随时代”之精神。写意,是以观墨为材质的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并据此形成一种特定的艺术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经过历代画家的努力,写意的绘画形成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和成熟完美的极致;正是写意原则的形成与成熟,为中国画家提供了直抒心性的手段与方法,成为中国画家观照自然、把握自然的特定方式,特别是中国画中的“写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符号,它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既是精神自由的必然表现,也是艺术规律与本质的体现。
花鸟画家郑亚林正是在继承了传统的写意形式,汲取了前人的写意绘画经验,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给以重新解读与扬弃后,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艺术转换,并在“以技入道”的提升过程中,完善并成熟着自己的艺术,使他的作品在笔饱墨酣之中洋溢浓郁的自然气息,展示了令人愉悦的清丽境界。
郑亚林深知画史与画论的重要性,因此他能够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中国花鸟画的精髓——诗意与意境,其作品《微风飘落满山绿》、《繁花迷人》、《春深图》、《初夏图》、《报春图》、《地久天长》、《春风雨露润双雀》、《花鸟依依》、《春风化雨润奇葩》、《朴素风尘》《幽香》,以及《繁花似锦》等等,从构图立意到色彩用墨,无不体现出现代文人的一种审美趣味和清新诗意。
诗意集中表现了画家的个性。郑亚林的花鸟画创作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题材领域,他的花鸟画不仅仅局限于梅、兰、竹、菊,荷花、葡萄、芭蕉和牡丹等传统题材,而且把日常生活的许多物品都列为描绘的对象。他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由此,充分体现了一个画家对于传统绘画中本源的继承与创新,其作品个性生命力变得更加顽强。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家的思维是无穷的,怪不得西方的柏拉图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要驱逐诗人,画家和诗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些思想倾向最积极的人,在当时看来都是些不稳定的因素,在现在看来去不是这样,正是有了这些诗人和画家,中国的绘画才得以发展。画家郑亚林正是用他手中的画笔描绘着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这样的生活追求也永远值得我们期待与向往。
对郑亚林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并非易事,在经历坎坷的那时期,他也曾彷徨过,甚至放弃的念头都有,现在他都从艰难中走过来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又于2008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由于不断的充电,广采博征、厚积薄发,使他的创作愈发生机郁勃、生动鲜活,用石涛的话讲,那就是“笔墨当随时代”了。
郑亚林作为当代画家,处在历史巨变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画面对当代的“转型”,以及花鸟画这一几乎完美的形式、语言,在“当下”如何创新的命题,面对这一现实态势,郑亚林并未失去希望的信心,反倒增加了面对挑战的勇气,他从容不迫地从传统入手,解读传统笔墨的奥妙,从中提取了持久性的元素注入自己的创作,同时,他又深入生活,在体验、观察之中,捕捉自然万物的生命力与千姿百态的神采、气韵;两者的结合,使郑亚林的花鸟画在来自古今的滋养中茁壮成长,且显示出充实、丰满的风采。
细读亚林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淋漓的元气,画家把现实世界中自然物象转换为笔墨结构与形式,然后进行归纳、概括与精神性的处理;重要的是,画家眼中的物象在经过心灵过滤后,化作笔简墨妙的意象——枇杷、葫芦、紫藤、荷花、荔枝、石榴、芭蕉等,都在删繁就简之后,成为极单纯、极简炼与极平实的“写意”之象。
郑亚林紧紧抓住写意之象的本质,在“得意忘象”的原则下,以“似与不似”的把握,使中锋用笔的线条从而自由地转为提、按或侧锋,使笔致、墨韵共生于挥洒之中;而且,在枝条的节奏、韵律的变化中,流畅与涩重获得了统一,外在与内在获得了统一,有限与无限获得了统一,在墨、色的互动与烘托下,一切皆获得了生命活力,或迎风摇曳,或风姿绰约,或韵致万种,或清丽高蹈,既给人以视觉愉悦,又给人以审美启发。如《幽香》一幅,尺幅虽小,寥寥数笔,却意趣无穷。在平面空间中进行了无序地分割,而几笔叶片,则在干湿、浓淡中显出其悠然静雅,恬静的兰花“似与不似”地置于其间,使一幅小画酣畅淋漓、神采灿然、意味隽永,这一切在于,画家对笔线、墨韵与水分的把握,以及对中国画原理与精神的领悟,在技法的娴熟运用中,深含着画家对自然、对生命、对精神的深情和关注。郑亚林的作品表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性契合的“写意”之路,并在实践中不断走近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使他的艺术在不断扬弃与调整中更臻于完善。
艺术史是一部不断创意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是创意贯穿了历史的始终,创意推动了历史的前行,因此,就艺术而言,每一点努力与进步都是可喜的、可贵的。现在几乎全国的很大部分期刊、杂志都有他的个人专版,各大知名网站也相互转载,以增加点击率,电视台也相继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一切都表明,他的绘画艺术正在逐步被公认,一片真正属于他的艺术蓝天展现在他的面前。
在中国画艺术的海洋里,每个画家都是一滴水,都在不同的位置上、不同的环境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由此推动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曾有过对精卫鸟的诗句:精卫衔微木,欲以填沧海。这种描绘是对意志坚韧的赞许,同时也是对生命强音的感叹。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艺术需要这种精神,郑亚林以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毅力,行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生活经历、艺术阅历、文学素养等等都成就了他个人的艺术水平,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品味着,探索者,耕耘着……。他的笔下,更多的是描绘繁花、鸟雀的人间胜景,我们似乎看不到他的烦恼所在,或许对他来说,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已经早就没有了烦恼。他用一管之笔,满腔热忱,把艺术之美的描绘呈献给了大家。他的创作精神是饱满的,艺术之心是长青的。他不骄不躁,力避尘俗,自始至终追求着一种艺术的纯粹性和严肃性。我们深为能有这样一位画家朋友而倍感欣慰,期待着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
上一篇:藏砚大家苏东坡
下一篇:绘事里觅趣艺涯间寻魂